历史上的今天 — 1902-0104
以史为鉴,可以知兴衰。回顾历史的今天,了解历史的这一天发生的事件。
-
台湾知名画家廖继春
(1902.1.4 -1976.2.14),台湾丰原人。1918年考入台湾总督府师范学校,次年开始学习油画。1924年赴日本,入东京美术学校图画师范科。1927年毕业回乡,受聘为台南私立长老教中学和女校的美术教员,同年与陈植棋、倪蒋怀发起成立赤岛社.廖氏为赤岛社、台阳美协创始人之一,曾任教于省立师范学院、台中师范学院、国立艺术专科学校,并曾担任各美展评审委员。一九二六年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,返台之后积极参与画坛的活动,三十岁以前便已经崭露头角,在「台展」、「帝展」等官方重要展览会中常获入选与奖赏。此外,他也与其他台籍画友共同组织了「赤岛社」、「台阳美术协会」等团体,相互切磋砥砺。日本战败后,他辗转迁居台北,既作育英才之余,又创作不辍,直到过世之前,画架上仍然摆放着进行中的画作。
廖先生的个性朴实木讷,但在画作中却常藉由灿烂亮丽的颜色,传达出奔放明朗的活泼情调。他的风格和西方的后期印象派和野兽派关系最为密切,这是缘自他求学时代奠下的基础,但画家对于颜色敏锐的感受与掌握,使得他卓然出众,可以说是位「颜色的魔术师」。他反覆描绘的「淡水」和「新公园」景致中,各种浓烈的颜料盒在画上并置,相互辉映之中,产生一股活泼生机。
一九六○年代,受邀赴欧美旅游之后,由于抽象表现主义盛行的影响,他尝试将物象化为近乎几何的点线面,以形式构图和颜色搭配作为表现的重点,「林中夜息」便是一例。晚年又回归早期以明确风景为题、物象明朗的方向,但用色更为成熟而富有韵律,在静物题材也有类似的发展。
今年适逢画廖先生的百岁冥诞,本院特别向台北市立美术馆与廖家家属商借二十三幅油画、以及十六幅粉彩、素描等小品,以呈现他各个时期在不同题材上的多样风貌,请大家来感受这位本土画家对艺术和生命的热情。
廖继春在1947年举家迁居到台北,一面在大学美术系里教书,一面也创作不辍。这时候写生的对象便搬到了北部各个名胜,而淡水和观音山似乎是他最锺爱的地点,或许也因为他曾经在纯德女中(淡江中学女子部,后来并入今淡江中学)兼课,更加熟悉淡水的关系。直到过世前不久,曾经画过许多以此为题的作品。
以扎实的实景写生为基础,再去经营画面颜色块面的表现方式,是廖继春创作的主要基调。他所描绘的题材通常也都是身边寻常生活所见,或台湾各地的名胜古迹,直到赴欧美旅游写生之后,笔下方出现异国题材。但他却能以自己独特的想像力和创造性,营造出与众不同的世界。
除了人物和风景画之外,廖继春的静物画也是独树一帜的。作于1960年的「窗边」描绘的是面对庭园的窗边,物象丰富、颜色缤纷。圆桌上的瓶花与水果不但在位置上占据画面的中心,由于背景所颜色操作的彩度较低,在视觉上仿佛退向后方;艳丽的花果更显得冒尖了。蹲在桌角的白猫是另一个视觉的中心,因为和门槛、墙纸与窗外的白色相互呼应,而不觉得过于突兀。
善用鲜明强烈的颜色,使它们能够调和相谐,是廖继春画中最冒尖的成就,在1968年所作的这张「窗前静物」中更加发挥得淋漓尽致。廖继春作于1960年代的作品,整体而言有愈趋抽象化的倾向,静物题材也不例外。通过暗示窗框的两条并不并行的直线,我们依稀可以见到林立的丛树散布在四周,中心处则是黄色的圆桌,同样放置着花瓶和水果。虽然到处可见浓重的黑色轮廓线,但是物象的边缘并没有被明确地定义出来,模糊漫涣,四下奔窜。黄橙蓝绿各种强烈的颜色自在地在画面上流动,穿插其间的白色依然扮演着区隔调和颜色的角色,但正因为不容易分辨出具体的造型,颜色更堂而皇之成为画中的主人公,争奇斗妍。
他的风格源应是以马蒂斯(Henri Matisse, 1869--1954)为代表的野兽派(Fauvism)。廖继春画中粗重的轮廓线、强烈对比的颜色、不以仿真真实世界为依归的光影表现,都充满了野兽派的气息,只是他的源是经过日本西画界的转介,狂野奔放的部分已然驯化了许多。
即使是以粉彩随笔勾画的草稿中,也看得出这种对颜色掌握的敏感度。看似不经意点画之间,窗前瓶花隐然浮现,鲜亮却也协调。
友朋眼中静默稳定、慢条斯理的画家,笔下却格外奔放明朗,刻划出一个又一个具有活泼生机、温暖明亮的景象。
关键词:廖继春,台湾知名画家
扫一扫立即咨询大师
获取一对一专属指导